
广西北海银滩,李冰凤将自己锁在楼房里抵抗拆迁。
本报记者 王楠杰 实习生 雷佩雯 发自广西北海
10月12日清晨6点,天刚蒙蒙亮,冯广梅就听到屋子外面有嘈杂声。她探头出去,看到不少车辆在村里“开来窜去”—又是当地政府和法院的车。
与她一起被闹醒的还有其他几户村民,有人一看清楚,赶紧用力关了门。
此时距北海银滩白虎头村被包围强拆已经四天了,尽管这几天拆迁工程暂时偃旗息鼓,但这个小村庄仍暗流涌动,剑拔弩张。
事态还没起变化,抗争远未结束。
百人围攻
或许,即便再过十几年,冯广梅也不会忘记2010年10月8日这一天。
10月7日晚上,白虎头村主任许坤家人接到“预告”,称要于10月8日强拆他家的房子。许家有两栋房子,分别以父母的名义修建。许坤的妻子冯广梅回忆,当天晚上,海景楼周围的宾馆不准陌生人进出,并且布满了很多便衣人员。而有银海区方面的人警告他们,“出了人命,最多网上热闹十几天就过去了,对我们没什么影响,对你们有什么好处?”
同样被警告的还有邻居何显福一家,这位61岁的老人和妻子、儿子、儿媳居住在一起,以经营海边旅游项目为生。
10月8日清晨5点多,许坤的弟弟许勇被一阵响动惊醒,抬头向窗外一看,他所在的住宅楼被一辆警用特种车的强光灯照得通亮,上百名警察包围了他和何显福的住宅楼,警察手中或持木棍,或持防暴盾牌,有的还牵着狼狗,还有警察成队列地在马路上跑动。
许勇尽管准备了汽油与弹弓,守着其中一栋楼,但不到半个小时即告沦陷。有人将楼下的玻璃门打烂,爬上楼顶,劈开紧锁的门。许勇被冲进来的人反锁双手,带下楼去。天亮后,银海区法院工作人员开始对住宅楼里的东西进行清点,四台钩机轰鸣齐上。一个小时不到,这座以父亲许振奋的名义建起的四层海景楼霎时被夷为平地。
许家大儿子许猛在距此100多米的另一栋楼里,用望远镜观望着事态进展,一筹莫展。此时,年迈的许振奋正在准备汽油 盐酸及硫酸等物,并在楼前摆放了大量的汽油瓶,准备随时点燃。
何显福家也难逃厄运,5点38分,还在睡梦中的一家四口便被戴上手铐,“连想拿条裤子都不让。”何显福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称,“裤兜里还有2000块钱,回头想找钱都没有了。”
随后,几个人戴着手铐被带至法院的一个地下羁押室,一小时之后转移到北海市五号路一家宾馆内,直至下午将近6点才被放回家。而当他们回到村里,曾可酣然入梦的家园已成一片废墟。
事实上,有媒体指出,拆迁人员早在8月中旬便开始修围墙包围白虎头村,并抓捕拒绝拆迁的积极分子。
就在许家被大规模强拆的前一天,另一户村民冯文建的房子,便在众多荷枪实弹的警察包围下被迅速捣毁。
尽管因为房子没有裁决,还没有被围墙围住,但林文海及其他还没有被拆迁的村民仍提心吊胆。
10月8日这一天,有关方面历时10个小时,预计强拆白虎头村6户民房,最后只拆了4户。幸免于难的村民陈时佳家,因为其妻子李冰凤拿着点燃的炮仗和汽油瓶,才迫使拆迁人员离开。
随后当地媒体也报道了这一拆迁事件,称著名旅游景区银滩“正逐步结束困扰其长达5年之久的拆迁改造历史”。报道指出,该市银海区法院、检察院,以及市、区两级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到场监督。强拆执行负责人北海市银海区法院副院长高海强介绍,此次司法强拆共涉及60户村民,将陆续推进强拆工作。
官民博弈
北海银滩于1992年被列为中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,当初曾叫“白虎头”,与村同名。1990年,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视察后,当地为了加速发展旅游业,才起了一个更贴切和美丽的名字。
1991年,银滩建成第一个公园,当年即接待游客120万人次。借着旅游经济的东风,白虎头村迎来发展的良机。而当地村民也在“靠海吃海”的地利优势下安居乐业,冯广梅告诉记者,通过经营泳装、冲水等业务,许家一年的收入可达十几万元。而其他村民大多以出海捕鱼和经营游泳设备维生,普遍收入都能达到平均十万元以上。
而在10月8日被强拆的许家四层小楼建于1993年,当时便花费20多万元—在当时,这栋楼的分量可想而知。
记者从一份当地整治文件中看到,北海开发之初的简单粗放式经营,让这片以“滩长平、沙细白、水洁净”而蜚声海内外的海滩逐渐变得“沙灰黑、水浑浊、有污染”。2000年,广西壮族自治区决定对银滩进行恢复性改造和生态保护。2003年完成了一期工程,拆除了39幢楼堂馆所。2007年,开始实施二期工程—正式说法叫做“银滩中区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”。
根据政府方面安排的搬迁计划,他们的房子被拆掉后,将被搬迁至两公里外,远离北海银滩。“我们是渔民,靠海吃海,搬过去干吗?”在冯广梅看来,远离大海,他们将失去优势,今后的生活来源成为最大的难题,“老人在海边靠挖螺还能维持生活,现在搬到这么远就没有办法生活,政府没有给过生活就业方面的补贴辅助。”
随着交涉的深入,村民们发现,这个二期工程本身存在问题,根本没有立过项,实际立项的是这个工程范围内的多个小项目,用“化整为零”的方法逃避政策的限制。
有媒体报道,银滩中区改造二期工程涉及用地3900.22亩,因《土地管理法》明确规定征收70公顷以上土地必须报国务院批准,该项目完全超越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审批权限,二期改造整体的土地规模远远超出广西一个自治区的审批权限,属于“化整为零”违规报批。
而补偿标准同样令人无法接受,多位村民告诉记者,补偿费用为建筑面积800-900元每平方米,但要以950元每平方米的价钱反过来去买地,而占地面积则为1600元每平方米。这样的标准导致不少村民被拆迁后根本不够钱买回房子,照此计算,何显福一个老房子只能补偿4万多元,买土地要6万元,需要倒贴2万元,这还没有算上建房子的钱。
广西公大房地产评估有限公司当月评估该地块拆迁面积合计13.4641万平方米,总计赔偿1.19亿元。也就是说,如果按评估标准赔偿,每亩地只需赔偿15.58万元,每平方米楼房赔偿不超过1300元。
此时,白虎头村周边地块已经达到每亩700多万元,楼房均价突破万元。相比之下,村民拿到手的赔偿还不到十分之一。
白虎头村的法律顾问刘巍律师告诉记者,从2009年开始拆迁的时候,北海各个事业单位、行政单位都参与进来。北海市法院是拆迁负责单位,拆迁是由北海市政府主导的,但拆迁单位是北海市土地储备中心。
刘巍指出,实际上北海市政府在这里是没有任何法律地位的。“作为拆迁单位去指导拆迁工作,它是主导单位,但法律上是没有权力,指定拆迁单位是违法的。”
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在这样的拆迁中,政府、法院、检察院是一体的。实际上司法不能独立,就是行政控制。
目前,有2600余人的白虎头村,90%的村民已从2007年开始陆陆续续被迫搬离。官方统计,目前累计搬走的拆迁协议签订1383宗,占拆迁房屋总数的95%。
|